CN / EN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常态,出口企业避险有招

2021-07-23
2021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明显,经历了下跌,也出现了快速上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累计升值了786点,升值幅度达到了1.2%。在成本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会导致绝大多数产品出口型企业的汇兑损失增长,从而直接对其盈利产生负面冲击。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型企业带来的影响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期,人民币升值将导致确认收入的订单结汇时产生汇兑损益;短期,企业签订后正在生产的订单相当于“隐性降价”,降低毛利率;中长期,企业出口产品若继续维持原有价格不变,则势必积压自身的利润空间,涨价则会对企业的竞争力形成挑战。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进出口变化并非完全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由于国内外疫情节奏不同,导致供需错配,人民币升值与出口景色并存。海关统计,2021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出口9.85万亿元,增长28.1%。从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海外收入增长、在手订单增多,出口型企业面临的汇率升值“即期影响”和“短期影响”较为突出。
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已成为出口企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可以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的财务决定考虑因素,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对主营业务以及营收的负面影响,更好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具体来说,常用的汇率风险管理措施如下:
第一,重新调整产品报价。出口企业在调整报价时要充分结合自身订单成本、运费、市场价格等因素,与上下游客户协商谈判来确定销售价格,确保自身利益得到保障。
第二,尽可能调整使用外币采购原材料。在进口原材料单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公司以美元结算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使用美元采购原材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生产成本。
第三,与有条件的外贸客户商议引入人民币结算。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境内企业不用承担汇率风险,有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出口财务损失。与合作伙伴协商沟通不能达成一致时,可考虑双方提出的计价货币在货物总值中各占一半,使得利益风险双方共同承担。目前,可以通过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国家和地区数量达到28个。
第四,采用远期结汇锁定汇率。远期结汇业务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远期结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发生时,即可按照该远期结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期限、汇率办理结汇的业务。

第五,办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此业务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掉期协议,分别约定即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远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出口企业可以按约定的即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人民币和外汇的转换,并按约定的远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反方向转换的业务。
第六,充分利用结算方式中的融资便利。
1. 出口押汇。在托收和信用证的结算方式下,出口企业将合同(或信用证)项下全套的货权单据作抵押,向银行融通资金。
2. 票据贴现。企业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出口企业。
3. 保付代理。出口企业向银行授让其应收账款,银行向出口企业提供坏帐担保、货款催收、销售分类账管理以及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

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弹性不断增强,对出口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口企业在贸易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组合使用汇率风险管理措施,规避汇率风险。

在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出口企业更应加快建立完备的研发体系,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形成科技领先、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持续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品议价能力。同时,出口企业应加大国内市场的耕耘与自主品牌的推广,提高内销比例,增强产品自主定价能力,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对公司的影响。如何答好汇率风险管理的“考卷”,已经成为出口型企业稳健经营的必修课。